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前,熱處理標準的基礎是很薄弱的。1980年以前,在國標和冶標(YB)中只有12項鋼材的冶金質量標準,機標(JB)中只有8項熱處理標準,且大多數是產品質量檢驗標準。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提出等效采用國際標準方針后,包括熱處理標準在內的標準工作出現了新的局面。政府各部門的標準化機構都設專人負責熱處理標準化工作。在提出的熱處理標準體系表中羅列了制修訂94項國標、部標的計劃。在1981?1985期間共完成21項標準的制修訂任務。為了使標準化工作實行跨部門,跨地區的行業管理,以動員更廣泛力量盡快實現標準的現代化,國家標準局(現改為國家技術監督質量檢驗檢疫局)在1985年決定建立各行業的全國性標準化技術委員會。1986年3月在國標局主持下成立了由30名委員和顧問組成的第一屆跨行業跨部門的熱處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設在機械工業部北京機電研究所。1991年改選成立了第二屆委員會。1997年和2001年改選為第3、4屆委員會。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向國家主管部門提出本行業標準化工作的方針政策性建議,制訂本行業標準體系表,提出長遠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組織本行業標準項目的制修訂工作,審查本行業國標和行標草案,并在技術上把關,負責標準的宣傳貫徹、解釋、咨詢、提出標準成果的獎勵建議等。
經過近20年的努力,已制修訂出76項國標和行標。其中絕大部分內容是熱處理通用技術標準和工藝標準,不包括產品質量標準,大多數是國標的熱處理通用技術標準在國內和國際貿易談判中對金屬材料經熱處理后的組織和性能有了一個能公認的品質優劣的判據,產品的質量檢驗方法也有了一個共同的準繩。新制訂的熱處理工藝標準可用來嚴格控制生產條件(設備儀表精度,可靠性與維護、溫度、爐氣、加熱和冷卻介質等),是實現熱處理生產全面質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近幾年由全國熱標委會組織開展的針對熱處理專為廠的達標驗收活動提高了企業貫徹熱處理標準的積極性,改善了企業的生產管理和質量管理、提高了企業的信譽、效益和核心競爭能力。
滲碳技術的進步——滲碳是汽車拖拉機工業應用最廣的工藝方法之一。50年代實現了從固體滲碳到井工爐中滴入液體滲劑的氣體滲碳的過渡,改善了產品質量,提高了工效。
60年代初研制成功LiCl露點儀以后,首先在井式滲碳爐上實現了滴入甲醇和丙酮的可控滲碳。在掌握了吸熱式氣氛制備方法和研制成功密封滲碳爐以后,用露點儀實現了密封滲碳爐的碳勢控制。60年代末期研制成功紅外線二氧化碳分析儀。為了提高碳勢控制精度,在70年代推廣了紅外儀,主要用于井式爐的滴注式滲碳。目前用滴甲醇和煤油方式的可控滲碳已達到相當普及的程度。尤其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量引進滴注式密封滲碳爐和多種微處理機可編程序控制器碳勢控制儀問世以后,在密封多用爐上也廣泛應用起來了。
由于往爐中滴入甲醇和煤油,爐氣中的一氧化碳成分不穩定,甲烷含量也達到1%~2%程度,只用二氧化碳紅外儀的單因素控制是很達到±0.05%的控制精度。為此,便研究開發出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甲烷的多因素碳勢控制的儀器和方法。
因為制備吸熱式氣的原料——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供應緊張,而大量使用甲醇,生產成本高,迫使工業生產尋找別的出路。碳分子篩變壓吸附制氮(PSA法)技術的出現為解決這個難題創造了條件。8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國產碳分子篩制的同。隨后用氮基氣氛、甲醇和乙酸乙酯(或煤油)的合成氛滲碳法便應運而生。與此同時,引進了氣氛微量氧(氧勢)測量、控制技術和儀器。目前應用氮基合成氣氛和氧探頭的爐氣控制技術的滲碳、用微處理機控制碳勢和滲層深度的方法已在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
個別工廠還引進了Supercarb直生式滲碳法的設備和工藝。目前在汽車、摩托車、工程機械、軸承、齒輪、緊固件行業的可控滲碳、碳氮共滲、氮碳共滲技術已達相當普及程度。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本土設備制造企業已能成系列生產密封多用爐、推桿連續爐滲碳、淬火、清洗、回火生產線和網帶爐生產線。應運而生的尚有與之相配套的碳勢和工藝過程自動控制系統的商品生產供應。1990年代以來,國際知名設備制造企業相繼在國內建立合資,獨資生產廠,為熱處理企業提供了可靠性高,價格可以接受的先進設備。為此,也刺激,提高了本土設備制造廠的制造水平,為近十年大量涌現的民營,股份制專營熱處理加工企業和國營大廠的熱處理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創造了好的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