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朝和商朝時期,我國古代先民也開始認識金屬、加工金屬以及冶鑄金屬。人類應用銅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7250年以前[4]。退火工藝的發(fā)明應該說是人類金屬熱處理的開端。研究表明早期的銅及其合金不經過退火是不適宜進行大形變量加工的[5]。銅及其合金容易發(fā)生加工硬化,中間退火產生再結晶使銅合金軟化,以便進行進一步的加工,這一技術以后廣泛應用于制造兵器和生活器具[6]。國外采用鍛造和退火的工藝對青銅進行加工處理很早就已經出現[7]。中國古代先民應用銅及其合金的歷史要晚于兩河流域。根據發(fā)掘出的早期器物,有的認為我國約于公元前5千年已有冶金術的萌生[8]。迄今所知的中國最早的金屬遺物是臨潼姜寨屬仰韶文化半坡類型一期遺址發(fā)掘的銅片、管。此外,還有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距今約6000年的紅銅屑和遼寧建平出自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紅銅環(huán)等。可以認為在大約公元前7千年至第三千紀出現的遠古的金屬遺物已經表明金屬技術在這塊土地上開始萌生。尤其是公元前3千年后半葉的龍山文化時期,中國有關的出土銅器有11類50多件。龍山文化時期的銅器都屬于刀、錐、鑿、鉆一類的小件工具和飾物,其成形方法用鑄造或鍛造,有的刃具在加工中可能經過退火處理[9]。原北京鋼鐵學院冶金史組[10]對由甘肅永靖秦魏家遺址出土的約公元前1700年的青銅錐的分析表明,其基體組織為再結晶固溶體,晶粒粗大,α+δ共析組織沿加工方向變形,很明顯該組織經歷過再結晶退火。古代兵器如劍、戢、斧、戈等,需要進行鍛打成鋒刃,為防止鍛造過程中的開裂,須采用鍛間退火處理。“鍛乃矛戈”是商周時期有關制作兵器的記載,有效地應用退火技術,才能制作出制型復雜、鋒利異常的寶劍。
退火還在隕石加工中被應用。隕鐵實際上屬高鐵鎳合金。居住在兩河流域的人類從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就開始使用這一“天賜”的金屬。為了制造刀具或小件物品,他們采用了退火或鍛造工藝[8]。這是人類最早的鋼鐵熱處理。我國在商周遺址中共發(fā)現了七件隕鐵制品[14],有經過鍛造和退火加工的痕跡。其中年代最久的是1972年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出土的屬公元前14世紀的鐵刃銅鉞。在鐵刃中有高、低鎳層狀組織,確認系采用含鎳較高的隕鐵鍛制而成。另有一件是1977年在北京平谷縣劉家河村的商代墓葬中發(fā)現鐵刃銅鉞。其中的鐵刃被鍛造成2毫米左右厚的薄片。這一鐵刃銅鉞明顯是經歷過鍛造和退火加工。相比之下,中國的隕鐵加工較兩河流域晚些,這些制品的退火加工是否是中國先民所為,在國際考古學界仍有爭議。國外有相當多的學者認為,這一件物品很有可能是從中東或亞洲其它地區(qū)引入的,他們認為中國用鐵歷史較短,在當時還沒有能力進行類似的金屬加工[11]。
退火在商代被用于自然金的加工。自然金主要來源于天然金塊和砂金的熔塊。金的早期一個 重要用途是做成很薄的金葉或金片,來裝飾器物。國外早期通常采用冷加工使金片的厚度減到百 分之幾毫米。中國出土的金制品多為飾物,如金臂釧、金耳墜、金珥、金葉等,出土的商代遺存中還有相當薄的金箔。如安陽大司空殷商墓出土的金箔,其厚度為0.01±0.001mm,經原北京鋼鐵學院冶金史教研室分析,其晶粒大小均勻、晶界平直,認為是采用鍛打和退火工藝制成的[12]。由于中國早期在建筑等方面的大面積裝飾需要,促使中國工匠在金箔的加工中應用了退火處理。退火的應用,使中國商代就擁有金箔。 TNX熱處理技術網 — 熱處理行業(yè)的超級智庫 CHTE 最全的熱處理技術信息網站 熱處理技術網 CHTE
2/15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