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鋼件表面的加熱、冷卻而改變表層力學性能的金屬熱處理工藝。表面淬火是表面熱處理的主要內容,其目的是獲得高硬度的表面層和有利的內應力分布,以提高工件的耐磨性能和抗疲勞性能。
有些在工作時經受摩擦、表面容易磨損的零件,其表面應有抗磨損能力。有些工件在反復彎曲的作用下工作,易產生疲勞斷裂,需要有抗疲勞能力,而抗疲勞能力又與零件的表面強度和內應力狀態有關。表面強度高,又存在壓縮內應力時,抗疲勞能力就強。機床、礦山機械等的齒輪經表面淬火后耐磨性明顯提高。汽車后半軸經高頻感應加熱淬火后的抗疲勞能力遠高于整體調質者。
最常用的表面熱處理工藝有感應加熱熱處理和火焰淬火,此外還有接觸電阻加熱淬火、電解加熱淬火、激光熱處理和電子束熱處理等。
接觸電阻加熱淬火通過電極將小于5伏的電壓加到工件上,在電極與工件接觸處流過很大的電流,并產生大量的電阻熱,使工件表面加熱到淬火溫度,然后把電極移去,熱量即傳入工件內部而表面迅速冷卻,即達到淬火目的。當處理長工件時,電極不斷向前移動,留在后面的部分不斷淬硬。這一方法的優點是設備簡單,操作方便,易于自動化,工件畸變極小,不需要回火,能顯著提高工件的耐磨性和抗擦傷能力,但淬硬層較薄(0.15~0.35毫米)。顯微組織和硬度均勻性較差。這種方法多用于鑄鐵做的機床導軌的表面淬火,應用范圍不廣。
電解加熱淬火將工件置于酸、堿或鹽類水溶液的電解液中,工件接陰極,電解槽接陽極。接通直流電后電解液被電解,在陽極上放出氧,在工件上放出氫。氫圍繞工件形成氣膜,成為一電阻體而產生熱量,將工件表面迅速加熱到淬火溫度,然后斷電,氣膜立即消失,電解液即成為淬冷介質,使工件表面迅速冷卻而淬硬。常用的電解液為含5~18%碳酸鈉的水溶液。電解加熱方法簡單,處理時間短,加熱時間僅需5~10秒,生產率高,淬冷畸變小,適于小零件的大批量生產,已用于發動機排氣閥桿端部的表面淬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