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滲碳法
適用于測定滲碳鋼的本質晶粒度。測定時試樣需經特定規范的熱處理,其過程為表面無氧化脫碳的滲碳鋼試樣裝入40%BaCO3+60%木炭的滲碳箱中密封之并置入930℃±10℃的爐中,保溫8小時,然后隨爐以50℃/小時速度緩慢冷至600℃以下,再空冷或緩冷至室溫。
表1—8 本質晶粒度對鋼的性能的影響
鋼的狀態
|
本質粗晶粒
|
本質細晶粒
|
鍛造
|
|
|
在監界溫度
以 上 加 熱
|
傾向于粗化
|
傾向于保留細晶粒
|
高 溫 正 火
|
沖擊韌性較低;較好的切削加工性,但表面粗糙,彈性極限較低
|
沖擊韌性較高;切削性能差,但表面光潔度好;有較高的彈性極限
|
工具鋼退火
|
|
比較容易球化
|
淬火加熱
|
允許溫度范圍窄
|
允許溫度范圍寬
|
淬火冷卻
|
淬透性大,軟點傾向小易于變形及開裂
|
淬透性較低,形成軟點傾向性大;不易變形及開裂
|
滲碳時
|
滲碳速度快,層較深
|
滲碳速度慢,層較淺
|
滲碳后
|
中心易脆,需重新細化中心處理;表面硬度均勻
|
中心韌性好,可直接從滲碳箱中取出淬火,有產生軟點的可能性
|
cYU熱處理技術網 — 熱處理行業的超級智庫 CHTE 最全的熱處理技術信息網站 熱處理技術網 CHTE
處理后試樣表面層含碳量達到過共析成份,經磨制(標準規定至少磨去2毫米深)、拋光和浸蝕(浸蝕劑可用4%硝酸酒精溶液或4%苦味酸酒精溶液)后,即可得到如圖1—37所示珠光體+網狀滲碳體組織。圖1—37中滲碳網所包括的面積可反映出奧氏體的晶粒。
在操作中,滲碳劑應嚴格干燥,滲碳箱須仔細密封,滲碳后必須緩慢冷卻。當滲碳濃度不足時磨面打磨深度可淺些。
雖然滲碳法適于測量滲碳鋼的本質晶粒度,但在實踐中沿晶界析出的碳化物網有時不連續,也有時會出現奇異的“大晶粒”、或大晶粒套小晶粒的混合等問題,給正確確定奧氏體晶粒帶來了不少困難,同時滲碳所需時間長,耗費人力,電力較多。
2、氧化法
適用于測定各種鋼的本質晶粒度。這種方法需將試樣進行如下處理:將磨光、拋光后的試樣放入硼砂槽或其他鹽浴中,加熱至930 ℃±10℃, 保溫3小時后再放入930℃±10℃的的鹽浴熱腐蝕2分鐘,隨之在煤油中冷卻;再進行短時間拋光,腐蝕(可用4%苦味酸酒精溶液)以顯示奧氏體晶粒度。
生產實踐中也常用一種更簡單的方法,即將磨光(可用03~04號細砂紙)的試樣埋入生鐵屑中并在930℃±10℃的爐中保溫3小時后取出在空氣中氧化瞬間(幾秒鐘),隨之淬入水中,再用細砂紙磨光、拋光和腐蝕以顯示晶粒度。所得結果如圖1—38所示。
cYU熱處理技術網 — 熱處理行業的超級智庫 CHTE 最全的熱處理技術信息網站 熱處理技術網 CHTE
5/8 首頁 上一頁 3 4 5 6 7 8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