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熱處理加熱設備總數
按企業數占全國企業總數的5%計,反算得出的全國熱處理加熱設備(以75kW為一標準臺)約15萬臺,裝機容量11×106kW。
2.1.4熱處理生產能力
設每臺設備平均生產率為100kw/h,全國平均1.5班工作制,15萬臺加熱設備的年生產能力近45×106t。
2.1.5熱處理能源消耗
設熱處理加熱設備的平均利用率為30%,全國平均1.5班工作制,15萬臺設備的每年實際熱處理生產量為13.5×106t,消耗電總量為9.9×109kW.h。
2.1.6熱處理年營業額
在調查中,熱處理加工的平均價格為2.30元/kg。按全年實際產量13.5×106t計,全國熱處理年營業額約310億元。若以平均利潤率10%計年創利潤總計30億元。熱處理行業增值稅率平均達12.5%,每年向國家納稅約39億元。
2.2 科研、開發和新技術應用成果
2.1 物理冶金基礎研究的進展
結合新工程材料的研究和發揮已有材料的潛力,上海交通大學開發了金屬相變理論和強韌化機理的研究,對馬氏體、貝氏體的組織形態、精細結構、預相變機制,形狀記憶合金與超塑合金中相變機制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刂茲B碳、滲氮和熱過程溫度、應力場的計算機模擬也是上海交通大學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工作的突出方面。
西安交通大學為根據機器零件服役條件及失效形式正確評價選擇材料,長期開展關于材料宏觀性能、微觀組織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周惠久教授提出了小能量多次沖擊理論用以修正一些材料評價和選用的準則。結合低碳馬氏體在生產中的應泛應用,取得顯著成效。
哈爾濱工業大學多年來在雷延權教授領導下堅持了金屬形變強化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對一定溫度和形變度下的金屬再結晶規律,形變熱處理后不同組織和性能之間叛亂紗有許多重要結論,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和開發了一系列變化學熱處理方法。形變熱處理應用的典型例子是汽輪機葉片和柴油機連桿的鍛后余熱淬火,既可節約電能,又能提高性能。哈爾濱工業大學還在金屬基復合材料、雙相鋼、銅基和鐵基形狀記憶合金和陶瓷韌化以及金屬和合金的離子鍍和離子注入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北京科技大學在低合金高強鋼、微合金鋼的理論和實踐,控制軋制,非晶態材料稀土元素在鋼中作用以及金剛石薄膜沉積等方面開展了系統研究,所得在果在冶金行業獲得實際應用。
特別應指出的是柯俊教授早期提出的貝氏體無擴散切變機制、和阿隆松的擴散一臺階機制在國際上成為分庭抗禮的針鋒相對觀點。徐祖耀、康沫狂、俞德剛等人在貝氏體相變理論和開發貝氏體鋼以及貝氏體等溫處理方面都有突出貢獻。
|